来源:吉祥坊作者:小编点击:
浙南山谷中的廊桥遗梦
文、图/叶克飞
发于2020.9.14总第964期《中国新闻周刊》
《清明上河图》中有一座虹桥,凌驾汴水两岸,宛若飞虹,惜今已不存。若要在现实中寻找同样布局的桥梁,浙江温州泰顺县是最好去处。
上世纪80年月初,桥梁专家茅以升曾前往包罗泰顺在内的浙南山区,考查大量留存于该地域的叠梁木拱廊桥,确定其为北宋时期流行于华夏的虹桥布局。
如今在泰顺境内,唐宋与明清时代的木拱廊桥共有46座,个中15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掩护单元。数量之多、工艺之巧和造型之美,活着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。
与泰顺廊桥的初见,是在仙稔乡仙居村的仙居桥。在山间狭窄的县道中兜兜转转,两侧都是密林,险些遮天蔽日,直至一个大拐弯,面前才豁然开朗。仙居桥就悄悄立于路旁,凌驾山谷之间。
在泰顺廊桥中,仙居桥的造型远远称不上最美,线条甚至还嫌过度简朴,但要说与周边景色的共同,尚有名字的贴切水平,在我心中可独有鳌头。
既然是“仙居”,自然少有人居。仙居桥因仙居村而得名,但间隔仙居村也有数公里之遥,人迹罕至,纵然是当下交通越来加倍家,也并未使之变得热闹。因为省道的开通,大大都人进入泰顺城市错过与仙居桥的相遇,除非路过利用频率已极低的县道抵达。
仙居桥是古官道山谷间的必经之路。数百年间,无论交往客商,照旧四周村民,都曾在此留下足迹。建桥者既思量到了人行,也思量到了交往的马车、牛车和手推车,因此中间以方石垒成路线,两侧则以圆石砌成坡道。
桥始建于明朝景泰四年(1453年),后经验三次重建,如今所存的桥梁是清康熙十二年(1673年)重建的。从侧面看,它泛起出近乎完美的弧度,34.14米的跨度,在泰顺廊桥中首屈一指。仙居村的清代文人张天树曾写下一首《长桥夕虹》:“凌虚千尺驾飞桥,势控长虹挂碧霄。返照入川波平常,暮云拥树路迢迢。晴光飘缈岸空阔,石色参差影动摇。断霭残阳横两岸,渺茫夕阳见渔樵。”
这等景色如今仍可见到。步入廊桥,16间桥屋两侧各有木板搭成的长凳,可供人休息。桥下溪水潺潺,伸向远方,双方草地如茵,树木包围山谷,正应了“仙居”之名。
仙居桥以致泰顺廊桥,多数比周边村庄汗青长远。当年泰顺地处荒僻,交通未便,人烟稀少,廊桥不单连通山谷、超过河道,还能供人休息甚至留宿。厥后人口增长,商贸往来增多,才在廊桥周边连续建起村庄。
从仙居桥前往泰顺廊桥文化园,直线间隔不远,可却需整整一个小时。驾车在山间公路回旋,真切感觉到了泰顺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的地貌。
泰顺地处浙南,与福建相邻,群山林立,古时即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,一向人迹罕至。但遗世而独立并不便是关闭落伍,历朝历代,浩瀚名流贤士为避战乱举家迁徙至此。多种文化在此融会,对文学、修建以致桥梁都影响极深。《清明上河图》里的汴京虹桥布局能在泰顺保全,也是文化融会的功效。
泰顺廊桥数量浩瀚,泗溪镇的两座廊桥仅相隔数百米,被称为姐妹桥,个中北涧桥更被誉为“世界上最美廊桥”。
北涧桥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(1675年),全长51米,跨度达29米,桥上有桥屋20间。浏览它的最佳角度,是在北溪对岸,隔矴步相望。
所谓矴步,也称碇埠,是人类汗青上最早的桥梁修建,《中国桥梁史话》称之为“原始桥梁的雏形”,多建于水不深但较宽广的山溪中,供人们步行过溪。山区河流不稳固,不宜建桥,昔人便当场取材,以石块砌成矴步,不单简朴且低本钱,还安稳坚贞,便于维护。
泰顺矴步极多。北溪上的矴步分坎坷两级,宛若钢琴键盘,所以得名“琴桥”。北溪流经此处,被石碇分成一股股溪流,水花飞溅,晶莹精通。北涧桥则横向超过两岸,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弧线,一身赤色在青山绿水间极为出挑。顶端飞檐翘角一看即是“浙江造”,顶端的二龙戏珠做工精细,四个飞檐上则是鲤鱼跳造型,并且是龙头鱼身,描画的正是鲤鱼跃龙门的那一刻。
走在矴步上,很容易感觉到旧时空气,那一齿齿石碇,堪称岁月的琴键。
矴步与北涧桥的相交处有一棵千年古樟树,枝繁叶茂,庞大的树冠伸至溪面。树下一条沧桑石径,伸向北涧桥,右侧是一排老木屋,有商店也有茶楼。因为紧邻村落,北涧桥人来人往,桥边自然形成了商贸集散地。
溪东桥比北涧桥汗青更悠久,始建于明隆庆四年(1570年),重建于清道光七年(1827年),桥长41.7米,跨度25.7米。桥屋的屋脊上有青龙凌虚,颇具气势。